成功案例

视频 |复合型团队更受欢迎。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

日期:2025-10-29 11:17 浏览:
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昨天在福建泉州落下帷幕。本届大赛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发展共性问题,新增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类别,吸引国内外8006个博士后项目参赛。 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最受关注的项目之一就是创新大赛。从滚动画面可以看出,从早上八点开始,已经进行了近30场比赛。我们还注意到,这些比赛中有仿人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智能探伤爬行机器人等。 博士后李宁从事外骨骼机器人及人机一体化技术研究十余年。他此次带来的可穿戴机器人,为残疾人、老年人等人群提供了移动解决方案。通过优化人机融合结构、精准捕捉运动意图、结合AI快速学习技术,帮助残障群体实现健康。 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李宁的比赛:一是实现了人机结构更好的融合;第二,我们达到了如何获得人体运动的目标;第三,我们添加了许多新的人工智能任务,以快速学习和适应。 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后宋金波团队研发的“全方位智能探伤爬缆机器人”结合人工卡塔技术,为解决桥梁桥梁检测难题而研发,并在20余座跨江桥梁中实施。 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签约宋金波:我们的项目将人工智能技术和微磁存储技术综合运用首先确定电缆的外观和内部缺陷,然后利用5G物联网技术构建数据管理平台。在这个项目的启动阶段,我们申请了省博士后资助项目,相当于天使轮的投资,给了我们很大的推动。 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新技术、新情况 不仅是机器人,今年全国创新型博士后大会上也发布了很多新技术、新场景,并开始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比赛现场,一款仅重35克的“AI+AR眼镜”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该眼镜采用树脂光波导技术,具有AI问答、实时显示语音翻译、电子书查询、天气查询等功能。 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竞赛周星:参赛目的AR眼镜之所以能轻,是因为它采用了树脂光波导技术,可以做到极薄、极轻。明年我们将达到25克。 博士后李光耀开发的无人机无线充电板就像无人机的充电宝,发射器隐藏在充电板内。当执行任务的无人机电池电量不足时,它会自动降落在预设的着陆垫上,并且无需插拔插头即可充电。充电30分钟后可支持40分钟续航。 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研究院新能源团队成员郭继华:它可以适应目前市场上70%到80%的无人机,功率级别也从200瓦到1500瓦不等。我们的各种线圈机构和耦合机构都埋在材料中。在一些雨季和大风季节,可以实现更高级别的保护和稳定的(无线)充电系统。 时间技术硬实力和团队复合能力受青睐 第三届全国创新型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将获得更多政策、资金和人才支持。在252位专家评委眼中,优质创新创业是什么样子? 252名专家中既有深入学术研究的知名学者,也有熟悉市场的企业家、投资人、法律专家。评审现场,技术先进性、行业赋能、落地可行性成为评委们考量的主要要素。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赛道评委陈军告诉记者,从今年的参赛作品来看,可穿戴芯片器件、传感器芯片等数字技术和基础器件应用项目最多。这一趋势也紧跟我国现代庞制产业恩特里。 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评委陈军:第一个衡量标准是不是代表创新;第二个维度是考虑到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是否是新型工业化;第三个维度是能否实现高效的工业化。 投资人赵峰是高端制造装备和机器人赛道的评委。他告诉记者,今年的参赛作品在应用性、成熟度、智能化方面都有明显提升。综合团队项目通常受到青睐。 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评委 赵峰:不仅是创新技术,更懂得如何整合资源,如何开拓市场。这项业务的发展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我欣赏有凝聚力的团队。未来创业成功的概率是确定的远远高于独立的技术团队。 (央视记者陈玉杰、唐磊、林舟、严苏、郑旭佳)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